Saturday, April 30, 2011

寻找生活姿彩跌宕(编後小语) · 桑木

寻找生活姿彩跌宕(编後小语)
·                            桑木

诗言志,所以真。最忌无病呻吟。   

诗言情,所以诚。最忌虚假。这是我拜读诗人雨田一系列诗篇的感
受。因此在《致诗人们》作者写着:

 
诗人呵/你唱过祖国的富饶/你/可  
曾亲眼见过/河里  捞不尽的肥鱼/老林深山  
猎获的乐趣……
你唱不出气势
磅礴瑰丽的祖国/你总在斗室里/塑造美的图腾/又怎能叫人
涤荡回肠。    

收集在这里的诗篇,大半是诗人昔日怀念故土亲人的纯真情怀,在
那激情风雨年代,因这种独特豪情,而被视为《激情时代的理想驱
歌》。   

但在这些诗篇中,亦缺乏於《铁砧上反覆捶打,从而火花四散》的
感受,而是在袅袅的抒情气围中,浓郁着抒情,夹以感人的生活琐事,
藉以稳健情感,节节推进於作品中。而显露淡淡忧郁,而这种忧郁却是
来自时代所给予的作品投影。        

土地呵/深沉的土地/多难的土地/在吼声雷动的今天/终
於惊醒了你百年的忧虑……”    

这是诗人的忧郁,也是土地的忧郁。   

雨田创作的年代,正值把《青春献给祖国》,投入反殖斗争洪流的
时代,也正是在那特殊的历史时期带来的《爱国主义》的民族乡情观
念,只是他并没从旧观念内脱胎换骨走过过渡时期,脱颖而出,而是十
足土生土长的生活作品,对土地,对爱情写下他的生活赞歌。因此他的
诗篇跳过了日寇铁蹄,人民苦难的历史劫数。他的生长却於那反殖浪
潮,人民欲想改朝换代的历史时刻。因此,他的诗篇多少包含了对那年
代的历史情感刻划。除此之外,他的诗篇还容纳了浓郁犀鸟乡土情豪,
淋漓尽致的种族和谐的人间乐土的自然主义。把大自然当着庙宇,於生
命的柱子不时发出隐约语声,人走过那里,穿过象征的森林,投以熟悉
的眼神,把大自然看成了诗的乐章。       

带一支吹筒/一根钓竿/一柄巴兰刀/走遍雨林心脏/寻找
生活姿彩跌挎……(伙伴)      

急流/轻舟/掠过了石头/朦胧岸上飘来轻快的鼓乐声/
哦/又是收割季节我志在载歌载舞/歌声飘来节奏/多麽优美
柔和/象徵丰收/收割和快乐……”(收割)    

在中国新诗坛上,出现了郭沫若的《女神》闻一多的《红烛》,徐
志摩的《翡冷翠的一夜》艾青的《大堰河》等不朽名作。这些诗篇,於
六十年代椰风蕉雨的土地上,何尝不是摧毁了僵化旧诗词对人们精神和
艺术上的束缚,也使我们的诗坛呈现崭新面貌,只是这种昙花一现的文
学思潮,在局势风云幻变中,逐渐陷入低潮。    

深夜阅读雨田诗篇,陪我遨游六十年代热带雨林,谱上心灵激情的
唏嘘。随着时光消逝,扣人心弦的击鼓与日益消失雨林豪情,彷佛远离
我们而去。时至今日,再难寻找涂写昔日当代文学寄情。因此,《阔
别》筹备出版,志在发掘寻找失去的《当代诗篇》。也让人感到在那
『不完整与成熟』的砂华文学史上,也有过璀璨与沧桑。 
15/10/95

Friday, April 29, 2011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作品注释(1)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山有万松亭、虎窥泉。”《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2)尽:没有了。
  (3)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4)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5)厌:满足。

作品译文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厌烦。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创作背景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一共七次游览宣城,这首五绝作于753年(天宝十二载)秋游宣州时,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


作品赏析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薄云离散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它们都似乎有灵性,不愿与诗人为伴,远离诗人而去,只留下一个阔大茫茫的空间,诗人坐在这样的空间之中,更显孤独和渺小。其实,山林的鸟是飞不尽的,云也不会飘游到天外。在诗中,众鸟孤云都离诗人而去,这是诗人情感外射的结果,是诗人有意创造为表现自己的孤独情感的茫茫空间。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李白坐在那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眼看着众鸟、孤云渐渐飞去,众鸟和孤云都离开了敬亭山,只有他自己依旧坐在那里欣赏着它,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不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众鸟”、“孤云”这种动的意象与“敬亭山”这种静的意象相反并置,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仅仅出现了量的变化,而心理的维度却产生着质的变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往往对“逝去”,对“消散”有着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暂,宇宙永恒,常常是他们不遇时发出的慨叹。诗人引恒久的山为知己,可能是“长安不得见”后,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式了。就算长安招引他,他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随“众鸟高飞”而去。
  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因为敬亭山“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从诗中来看,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或者借景抒情,而是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说,是“情中景,景中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评价说:“传独坐之神。”[2]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与李唐皇室同宗,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少年时居住在四川,读书学道。二十五岁出川远游,先后居住在安陆、鲁郡。在此期间曾西入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东归;后来奉诏入京,供奉翰林。不久因受谗言出京,漫游各地。安史之乱起,为了平叛,加入永王李军幕僚;后来永王为唐肃宗所杀,因受牵连而被流放夜郎。遇赦东归,投奔族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不久病逝。他因写诗而闻名,为当时的人们所激赏,称赞他的诗可以“泣鬼神”。他以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反映现实,描写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古今的伟大诗人。


Saturday, April 23, 2011

路加所著的耶稣传记——最后的晚餐

路加所著的耶稣传记——最后的晚餐

除酵节,须宰逾越羊羔的那一天到了。 (22:7) 耶稣打发彼得,约翰,说,你们去为我们预备逾越节的筵席,好叫我们吃。 (22:8) 他们问他说,要我们在哪里预备? (22:9) 耶稣说,你们进了城,必有人拿着一瓶水迎面而来。你们就跟着他,到他所进的房子里去。 (22:10) 对那家的主人说,夫子说,客房在哪里?我与门徒好在那里吃逾越节的筵席。 (22:11) 他必指给你们摆设整齐的一间大楼,你们就在那里预备。 (22:12) 他们去了,所遇见的,正如耶稣所说的。他们就预备了逾越节的筵席。 (22:13) 时候到了,耶稣坐席,使徒也和他同坐。 (22:14) 耶稣对他们说,我很愿意在受害以先,和你们吃这逾越节的筵席。 (22:15) 我告诉你们,我不再吃这筵席,直到成就在神的国里。 (22:16) 耶稣接过杯来,祝谢了,说,你们拿这个,大家分着喝。 (22:17) 我告诉你们,从今以后,我不再喝这葡萄汁,直等神的国来到。 (22:18) 又拿起饼来祝谢了,就掰开递给他们,说,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舍的。你们也应当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 (22:19) 饭后也照样拿起杯来,说,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新约,是为你们流出来的。 (22:20) 看哪,那卖我之人的手,与我一同在桌子上。 (22:21) 人子固然要照所预定的去世。但卖人子的人有祸了。 (22:22) 他们就彼此对问,是哪一个要作这事。 (22:23) 门徒起了争论,他们中间哪一个可算为大。 (22:24) 耶稣说,外邦人有君王为主治理他们。那掌权管他们的称为恩主。 (22:25) 但你们不可这样。你们里头为大的,倒要像年幼的。为首领的,倒要像服事人的。 (22:26) 是谁为大?是坐席的呢?是服事人的呢?不是坐席的大吗?然而我在你们中间,如同服事人的。 (22:27) 我在磨炼之中,常和我同在的就是你们。 (22:28) 我将国赐给你们,正如我父赐给我一样。 (22:29) 叫你们在我国里,坐在我的席上吃喝。并且坐在宝座上,审判以色列十二个支派。 (22:30) 主又说,西门,西门,撒但想要得着你们,好筛你们,像筛麦子一样。 (22:31) 但我已经为你祈求,叫你不至于失了信心。你回头以后,要坚固你的弟兄。 (22:32) 彼得说,主阿,我就是同你下监,同你受死,也是甘心。 (22:33) 耶稣说,彼得,我告诉你,今日鸡还没有叫,你要三次说不认得我。 (22:34) 耶稣又对他们说,我差你们出去的时候,没有钱囊,没有口袋,没有鞋,你们缺少什么没有。他们说,没有。 (22:35) 耶稣说,但如今有钱囊的可以带着,有口袋的也可以带着。没有刀的要卖衣服买刀。 (22:36) 我告诉你们,经上写着说,他被列在罪犯之中。这话必应验在我身上,因为那关系我的事,必然成就。 (22:37) 他们说,主阿,请看,这里有两把刀。耶稣说,够了。 (22:38)

复活节的意义

复活节的意义
圣诞节是庆祝耶稣的诞生,复活节则是庆祝耶稣从死里复活、胜过死亡,并给全人类带来永生的盼望。复活节的来历包括耶稣被处死、埋葬及复活三部分,而其中以复活最为重要。
耶稣从死里复活的经过,最权威的记载是四部福音书。耶稣死后第三天,先是几个女人发现他的坟墓空了,接着耶稣在她们及耶稣的门徒们面前现身,并和他们吃饭、谈话。其中一个门徒不相信这真是复活的耶稣,非将手指探入耶稣十字架上的钉痕不可。在后面的四十天中,更有数以百计的人目击了复活的耶稣,直到他升天。
耶稣被处死前曾应许跟随他的人得永生。如果他的故事到死为止,那他和其他终得一死的宗教人物没有差别。因着他的复活,耶稣显示了他有胜过死亡的能力。也只有通过他,人类才有永生的盼望。耶稣说: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致灭亡,反得永生。(约翰福音3章16节)

Friday, April 22, 2011

渔 歌 子

渔 歌 子① 张志和(唐) 
渔 歌 子① 张志和(唐) 

西塞山前白鹭飞,② 
桃花流水鳜鱼肥.③ 
青箬笠,④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作者】 本名龟龄,字子同,金华(今属浙江)人。生卒年不详。唐肃宗时待诏翰林。 后因事被贬,绝意仕进,隐居江湖间。自号玄真子,又号烟波钓徒。著书亦名《玄真子》。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渔父》。分单调、双调二体。单调二十七字,平 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双调,五十字,仄韵。 

②西塞山:即道士矶,在湖北大冶县长江边。 

③鳜(音贵)鱼:俗称“ 花鱼”、“桂鱼”。 

④箬笠:用竹篾编成的斗笠。 

【品评】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 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 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 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 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此词吟成后,不仅一 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 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 又,旧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张氏《渔歌子》词共五首,分咏西塞山、 钓台、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渔钓之乐,其地都不在湖州。当依陆游 《入蜀记》所说,西塞山即鄂州的道士矶:“矶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渔父 辞》所谓‘西塞山前白鹭风’者。”苏轼谪居黄州时,曾游其地,有云:“元 真语极清丽,恨其曲度不传,加其语以《浣溪沙》歌之。”(徐俯《鹧鸪天》 词跋,见《乐府雅词》卷中)苏轼《浣溪沙》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 外片帆微。”散花洲即在长江之中,与西塞山相对。徐俯《鹧鸪天》词:“西 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镢鱼肥。朝廷若觅元真子,晴在长江理钓丝。”亦以西塞山在长江边。
西塞山前白鹭飞,② 桃花流水鳜鱼肥.③ 青箬笠,④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作者】 本名龟龄,字子同,金华(今属浙江)人。生卒年不详。唐肃宗时待诏翰林。 后因事被贬,绝意仕进,隐居江湖间。自号玄真子,又号烟波钓徒。著书亦名《玄真子》。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渔父》。分单调、双调二体。单调二十七字,平 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双调,五十字,仄韵。 ②西塞山:即道士矶,在湖北大冶县长江边。 ③鳜(音贵)鱼:俗称“ 花鱼”、“桂鱼”。 ④箬笠:用竹篾编成的斗笠。 【品评】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 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 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 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 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此词吟成后,不仅一 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 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 又,旧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张氏《渔歌子》词共五首,分咏西塞山、 钓台、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渔钓之乐,其地都不在湖州。当依陆游 《入蜀记》所说,西塞山即鄂州的道士矶:“矶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渔父 辞》所谓‘西塞山前白鹭风’者。”苏轼谪居黄州时,曾游其地,有云:“元 真语极清丽,恨其曲度不传,加其语以《浣溪沙》歌之。”(徐俯《鹧鸪天》 词跋,见《乐府雅词》卷中)苏轼《浣溪沙》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 外片帆微。”散花洲即在长江之中,与西塞山相对。徐俯《鹧鸪天》词:“西 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镢鱼肥。朝廷若觅元真子,晴在长江理钓丝。”亦以西塞山在长江边。

Thursday, April 21, 2011

漁歌子 张志和[唐]

漁歌子           张志和[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魚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

1./漁歌子-曲调名.
2./西塞山-地名.浙江省,湖州市以西.一说在湖北黄石市.
3./白鷺-水鳥.
4./桃花流水- 桃花盛开,正是春水盛涨时.
5./ 箬笠-用竹叶製成雨具.箬:竹子名.
6./蓑衣- 用草编制雨衣.
7./ 鱖魚- 江南又称桂魚,肉质鲜美.
8./归:- 在文中是指回朝庭.


读後感:
 读张志和[漁歌子]最感人的是:[斜风细雨不须归],显示诗人辞官归故理的决心.

Monday, April 18, 2011

拆 拆 拆



拆拆拆
拆东墙补西墙
大选已过
落马人   落英缤纷
長嘯而失
驸马使者   三把火
气呼呼
來日方长
谁敢信
20 年後好汉又是这一条
拆拆拆
拆下你的標, 你的魚
大选已过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只是沛公依然健在
拆拆拆
拆下你死我活
你的承诺, 你的甜蜜
你的面具

[大选过後第二天, 路过見工人正拆路边宣传告示牌偶感。]

Thursday, April 7, 2011

春夜喜雨 杜甫

《春夜喜雨》抒写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全诗这样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一二句“好”字含情,赞盛春雨。“知时节”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多好的春雨!首联既言春雨的“发生”,又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热切盼望春雨降临的焦急心绪。颔联显然是诗人的听觉感受。春雨来了,在苍茫的夜晚,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滋润万物,无意讨“好”,唯求奉献。瞧,听雨情景作者体察得多么细致,就连春雨洒洒,静默无声也被诗人听出来了。可见,惊喜于春雨的潜移默化,诗人彻夜难眠。颈联紧承颔联,诗人唯愿春雨下个通宵,又恐突然中止,亦喜亦忧,推门而出,伫立远眺,只见平日泾渭分明的田野小径也溶入夜色,漆黑一片,可见夜有多黑,雨有多密。而江船渔火红艳夺目,又反衬出春夜的广漠幽黑,也从侧面烘托出春雨之繁密。尾联系想象之辞,诗人目睹春雨绵绵,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锦官城将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花之红艳欲滴、生机盎然正是无声细雨潜移默化,滋润洗礼的结果。因此,写花实乃烘托春雨的无私奉献品格。

    通过以上对诗句的分析,不难看出,杜甫是按这样一条情感思路来构思行文的,即盼雨——听雨——看雨——想雨。俗话说,“春雨贵如油”,不错的,对于这珍贵如油的春雨,众人皆盼,诗人亦然。而当春雨飘然降临的时候,诗人更是惊喜不已,甚至卧床静听,彻底夜难眠,迫切希望它下过痛快,唯恐其忽然中止,于是轻手轻脚,推门远眺,静观无边黑夜的茫茫春雨,看到繁密飘洒的春雨,作者又惊喜地联想到第二天锦官城满城春色。诗歌意在盛赞春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这份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描绘得如此细腻逼真,曲折有致,这不能不令人惊叹杜甫洞幽显微,体物察情的艺术功力。

    此外,诗歌细节的捕捉和描绘也能体现诗人体物察情的优长。“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字拟人化,摹春雨来监悄无声息、无影无踪的情态,颇具情趣,诱发人们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润”字传达神,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静默无声的特点,既绘形,又言情,形情皆备,精深独妙。“花重锦官城”,着一“重”字,准确地写出了经受春雨一夜洗礼滋润之后锦官城花朵红艳欲滴,饱含生机的情态,寄寓了作者对春雨的盛赞之情。“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则又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总之,杜甫的《春夜喜雨》无论在锤字炼句方面,还是在意象的捕捉、细节的描写方面,都体现了他体物察情,精细入微的过人之处。结合杜甫诗风沉郁顿挫来对比赏读,我们必将获得对杜诗另一种生命情趣的深刻理解。

春夜喜雨 杜甫

春夜喜雨      杜甫[712-770]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處,花重锦官城。

注释:

好雨:春雨,及时雨.
发生:催发植物生長.
潜:靜悄悄.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滋养.
野径:田间小路.
俱:全,都.
江船:江上鱼船.
独:独自,只有.
红湿处:指带有雨水的红花的地方.
晓:早晨.
花重:花沾雨水,显得饱和.
锦官城: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