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代夫、位於印度洋南端、是印度洋上的明珠。
在印度语上称马尔代夫[Maldives]是从印语Malodheep
而来、即[花环]之意。
Wednesday, July 28, 2010
Friday, July 23, 2010
钗头凤 陆游。
钗头凤 陆游。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闹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闹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Thursday, July 22, 2010
Saturday, July 17, 2010
KINGDOM OF BHUTAN
KINGDOM OF BHUTAN 被世人誉为“最后的香格里拉”的不丹王国,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南坡。千百年来,由于巍峨的群山隔断了与外界的交往,使得不丹淳朴的民风和生活习惯得以保存,以至于在许多外国人的眼中,不丹着实有些“怪”。不丹人的服装体现了他们崇尚悠闲的生活态度。当地朋友对我说,由于长期受佛教教义的熏陶,宽厚待人、与世无争的思想早已渗入当地人的生活中。锁和钥匙在不丹几乎已无用武之地,这是因为不丹的社会治安良好,犯罪率极低,人们外出很少锁门。
据说,古代西藏高原的吐蕃王朝兴盛时期,统治者对那些战功卓著的勇士,除了赏赐大量牛羊和金银珠宝外,还要赐哈达。勇士把哈达挂在自家四周,以示英武,久而久之人们都以挂哈达为美。佛教兴起后,一些僧侣聪明地借用这种盛行的方式在当地推广佛教。他们宣称,只要信徒在布帛上印上经文,制成经幡悬挂起来,每当经幡被风吹动,就等于将经文向上天诵读了一遍,与口诵有同样积善修行的功效。于是,这种方式得到许多不识字的牧民的推崇,风行至今。
无论是山边路旁,还是房顶门前,不丹各地随处可见一片片迎风招展的五彩旗,场面蔚为大观,古朴中透出几分神秘和怪谲。当地人说,国民信奉藏传佛教,这些五彩旗其实是印着经文的经幡。以前,这种长3尺、宽1尺的经幡上都印有“嗡、嘛、呢、叭、咪、哞”六字箴言和龙、虎等图案,旗子的边沿为蓝、白、红、绿、黄5种颜色,象征蓝天、白云、火焰、绿水和土地,代表了宇宙的“五大元素”———地、水、火、风、空。 据说,古代西藏高原的吐蕃王朝兴盛时期,统治者对那些战功卓著的勇士,除了赏赐大量牛羊和金银珠宝外,还要赐哈达。勇士把哈达挂在自家四周,以示英武,久而久之人们都以挂哈达为美。佛教兴起后,一些僧侣聪明地借用这种盛行的方式在当地推广佛教。他们宣称,只要信徒在布帛上印上经文,制成经幡悬挂起来,每当经幡被风吹动,就等于将经文向上天诵读了一遍,与口诵有同样积善修行的功效。于是,这种方式得到许多不识字的牧民的推崇,风行至今。现在,人们为了方便,不丹当地的大部分经幡干脆做成五彩旗,不印图案和文字。每到喜庆生辰、逢年过节甚至乔迁新居时,人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挂经幡,以祈求神灵的庇佑。有趣的是,不丹人经常把经文塞进木桶里,让其顺水飘流。在当地人看来,木桶因水流而动,也是自己向神诵经的一种方式。 在这个深信神灵无处不在的国度,类似牛头马面、鹰嘴猴脸的面具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年到了重大的宗教节日,不少不丹人载歌载舞时,都要身穿鹅黄色的丝缎裙,脚蹬绣花牛皮靴,头戴各式各样“面目狰狞”的面具。当地人称,这些面具是原始宗教的产物,有的是表示对大自然的虔诚,有的是为了赶走妖魔鬼怪,有的则是祈求来年上天能赐予好收成。不丹人的生活习惯和中国人相似,他们也吃饺子。但是,不丹菜之辛辣比中国的川菜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丹人把辣椒当蔬菜,而不是调料。家家房顶上都晒满红辣椒。日常生活中,不丹人不仅吃任何菜都会加上大把干辣椒,而且还喜欢将不切碎的生辣.在不丹,我还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不丹女子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高于男子。我的一位不丹朋友说:“按照不丹的民俗,婚后男方必须入赘女方家,成为女方大家庭中的一员。夫妻共同承担家庭生活的各项开支和家务劳动。”由于儿子最终要“倒插门”,女儿要承担起照顾父母的责任,因此,女儿将理所当然地继承家里的大部分财产,儿子只能得一小部分。更有意思的是,在不丹,只要经丈夫同意,妻子甚至有同时再嫁他人的自由。
走在不丹首都廷布的街头,我看到不丹女子身穿齐脚踝的“基拉”裙;男子都宽衣肥袖,上身穿着名为“果”的传统长袍,挽着雪白整齐的袖口,下着齐膝裙和长筒袜。据当地人说,肥大的衣袖可兼作口袋,把东西往衣袖里一塞,用手捏住袖口,里面的东西就不会掉出来。男子的服装上既没有扣子,也没有兜,只靠一根宽腰带束紧衣服,因此形成了不丹男子“开阔的胸怀”,袖子里装不下的东西可以放在怀里。成年人将身上带的“零碎”都堆在怀里。学生上学不用背书包,所有文具和书本都揣在怀里,衣服鼓鼓囊囊的。
不丹人的服装体现了他们崇尚悠闲的生活态度。当地朋友对我说,由于长期受佛教教义的熏陶,宽厚待人、与世无争的思想早已渗入当地人的生活中。锁和钥匙在不丹几乎已无用武之地,这是因为不丹的社会治安良好,犯罪率极低,人们外出很少锁门。
与世无争的性格并不表明国民孱弱。不丹森林茂密,黑熊、雪豹等猛兽多,当地男子的怀中都少不了匕首。而且,上至国王大臣,下至平民百姓,个个都是射箭高手,一些不丹高级官员上班时甚至还随身佩带长剑。
。
.
据说,古代西藏高原的吐蕃王朝兴盛时期,统治者对那些战功卓著的勇士,除了赏赐大量牛羊和金银珠宝外,还要赐哈达。勇士把哈达挂在自家四周,以示英武,久而久之人们都以挂哈达为美。佛教兴起后,一些僧侣聪明地借用这种盛行的方式在当地推广佛教。他们宣称,只要信徒在布帛上印上经文,制成经幡悬挂起来,每当经幡被风吹动,就等于将经文向上天诵读了一遍,与口诵有同样积善修行的功效。于是,这种方式得到许多不识字的牧民的推崇,风行至今。
无论是山边路旁,还是房顶门前,不丹各地随处可见一片片迎风招展的五彩旗,场面蔚为大观,古朴中透出几分神秘和怪谲。当地人说,国民信奉藏传佛教,这些五彩旗其实是印着经文的经幡。以前,这种长3尺、宽1尺的经幡上都印有“嗡、嘛、呢、叭、咪、哞”六字箴言和龙、虎等图案,旗子的边沿为蓝、白、红、绿、黄5种颜色,象征蓝天、白云、火焰、绿水和土地,代表了宇宙的“五大元素”———地、水、火、风、空。 据说,古代西藏高原的吐蕃王朝兴盛时期,统治者对那些战功卓著的勇士,除了赏赐大量牛羊和金银珠宝外,还要赐哈达。勇士把哈达挂在自家四周,以示英武,久而久之人们都以挂哈达为美。佛教兴起后,一些僧侣聪明地借用这种盛行的方式在当地推广佛教。他们宣称,只要信徒在布帛上印上经文,制成经幡悬挂起来,每当经幡被风吹动,就等于将经文向上天诵读了一遍,与口诵有同样积善修行的功效。于是,这种方式得到许多不识字的牧民的推崇,风行至今。现在,人们为了方便,不丹当地的大部分经幡干脆做成五彩旗,不印图案和文字。每到喜庆生辰、逢年过节甚至乔迁新居时,人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挂经幡,以祈求神灵的庇佑。有趣的是,不丹人经常把经文塞进木桶里,让其顺水飘流。在当地人看来,木桶因水流而动,也是自己向神诵经的一种方式。 在这个深信神灵无处不在的国度,类似牛头马面、鹰嘴猴脸的面具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年到了重大的宗教节日,不少不丹人载歌载舞时,都要身穿鹅黄色的丝缎裙,脚蹬绣花牛皮靴,头戴各式各样“面目狰狞”的面具。当地人称,这些面具是原始宗教的产物,有的是表示对大自然的虔诚,有的是为了赶走妖魔鬼怪,有的则是祈求来年上天能赐予好收成。不丹人的生活习惯和中国人相似,他们也吃饺子。但是,不丹菜之辛辣比中国的川菜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丹人把辣椒当蔬菜,而不是调料。家家房顶上都晒满红辣椒。日常生活中,不丹人不仅吃任何菜都会加上大把干辣椒,而且还喜欢将不切碎的生辣.在不丹,我还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不丹女子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高于男子。我的一位不丹朋友说:“按照不丹的民俗,婚后男方必须入赘女方家,成为女方大家庭中的一员。夫妻共同承担家庭生活的各项开支和家务劳动。”由于儿子最终要“倒插门”,女儿要承担起照顾父母的责任,因此,女儿将理所当然地继承家里的大部分财产,儿子只能得一小部分。更有意思的是,在不丹,只要经丈夫同意,妻子甚至有同时再嫁他人的自由。
走在不丹首都廷布的街头,我看到不丹女子身穿齐脚踝的“基拉”裙;男子都宽衣肥袖,上身穿着名为“果”的传统长袍,挽着雪白整齐的袖口,下着齐膝裙和长筒袜。据当地人说,肥大的衣袖可兼作口袋,把东西往衣袖里一塞,用手捏住袖口,里面的东西就不会掉出来。男子的服装上既没有扣子,也没有兜,只靠一根宽腰带束紧衣服,因此形成了不丹男子“开阔的胸怀”,袖子里装不下的东西可以放在怀里。成年人将身上带的“零碎”都堆在怀里。学生上学不用背书包,所有文具和书本都揣在怀里,衣服鼓鼓囊囊的。
不丹人的服装体现了他们崇尚悠闲的生活态度。当地朋友对我说,由于长期受佛教教义的熏陶,宽厚待人、与世无争的思想早已渗入当地人的生活中。锁和钥匙在不丹几乎已无用武之地,这是因为不丹的社会治安良好,犯罪率极低,人们外出很少锁门。
与世无争的性格并不表明国民孱弱。不丹森林茂密,黑熊、雪豹等猛兽多,当地男子的怀中都少不了匕首。而且,上至国王大臣,下至平民百姓,个个都是射箭高手,一些不丹高级官员上班时甚至还随身佩带长剑。
。
.
Friday, July 16, 2010
Thursday, July 15, 2010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我在1970年曾到武汉,登上黄鹤楼,也就是诗中所谓鹳雀楼.当然景色各异.听说我所登的楼阁已是第七次重建,内有电梯,专候游客.]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我在1970年曾到武汉,登上黄鹤楼,也就是诗中所谓鹳雀楼.当然景色各异.听说我所登的楼阁已是第七次重建,内有电梯,专候游客.]
Wednesday, July 14, 2010
午後时光...。
午後时光...。
在长屋时光过得真慢、生命也显得真长。
由於热带雨林气候闷热、因此妇女与小孩多半於长廊上席地而坐、一边做作手工艺品、一边话家常。或期待家人归来。
这时夕阳西下、黄昏很快到来、妇女也许会带着小孩到河边冲洗、河上充满一片欢笑声...。[Photo by Ahock].
在长屋时光过得真慢、生命也显得真长。
由於热带雨林气候闷热、因此妇女与小孩多半於长廊上席地而坐、一边做作手工艺品、一边话家常。或期待家人归来。
这时夕阳西下、黄昏很快到来、妇女也许会带着小孩到河边冲洗、河上充满一片欢笑声...。[Photo by Ahock].
Tuesday, July 13, 2010
Ahock and Rajang river....。
在溪畔洗澡
現在的長屋已有引水到屋內,但大部份人還是喜歡到溪畔戲水洗澡。家庭和樂融融的在溪畔渡過這美好時光。
拍攝於 Rumah Jandok, Kapit[内陆行]
Ahock and Rajang river....。
很久没看过砂拉越清晰见底的河流,自从风景杀手电锯声响过之後,再也没人关心河的命运了。
現在的長屋已有引水到屋內,但大部份人還是喜歡到溪畔戲水洗澡。家庭和樂融融的在溪畔渡過這美好時光。
拍攝於 Rumah Jandok, Kapit[内陆行]
Ahock and Rajang river....。
很久没看过砂拉越清晰见底的河流,自从风景杀手电锯声响过之後,再也没人关心河的命运了。
Aloke and Rajang River....。
拉讓江貫穿了婆羅洲的心臟地帶,延河分佈著許多的原住民部落。這些原住民幾乎都是靠這條河在生活...
這張照片是在中午拍攝的,那是位於拉讓江的很上游部份。
這條河一年四季就如照片看到的奶茶色那樣,上游的原住民都是靠這河在過生活。那些人是在河中洗澡、洗衣服。
岸上的不是躺著一根很大的樹幹嗎?那是當做碼頭用的階梯。
再往更裡面看可以看到一群人站在一個牌樓之下,牌樓上的字是標示著這個甘榜的名稱及地點。牌樓下的居民都是駐足在村口等著往來的快艇,也許是在期待親友的到來、或是剛好經過停下來看熱鬧。
在牌樓的後方就是他們住的長屋了,照片上只看得到屋頂。
這種景觀在拉讓江上游處處可見。[拉讓江貫穿了婆羅洲的心臟地帶,延河分佈著許多的原住民部落。這些原住民幾乎都是靠這條河在生活...
這張照片是在中午拍攝的,那是位於拉讓江的很上游部份。
這條河一年四季就如照片看到的奶茶色那樣,上游的原住民都是靠這河在過生活。那些人是在河中洗澡、洗衣服。
岸上的不是躺著一根很大的樹幹嗎?那是當做碼頭用的階梯。
再往更裡面看可以看到一群人站在一個牌樓之下,牌樓上的字是標示著這個甘榜的名稱及地點。牌樓下的居民都是駐足在村口等著往來的快艇,也許是在期待親友的到來、或是剛好經過停下來看熱鬧。
在牌樓的後方就是他們住的長屋了,照片上只看得到屋頂。
這種景觀在拉讓江上游處處可見。[Aloke and Rajang River....。]
這張照片是在中午拍攝的,那是位於拉讓江的很上游部份。
這條河一年四季就如照片看到的奶茶色那樣,上游的原住民都是靠這河在過生活。那些人是在河中洗澡、洗衣服。
岸上的不是躺著一根很大的樹幹嗎?那是當做碼頭用的階梯。
再往更裡面看可以看到一群人站在一個牌樓之下,牌樓上的字是標示著這個甘榜的名稱及地點。牌樓下的居民都是駐足在村口等著往來的快艇,也許是在期待親友的到來、或是剛好經過停下來看熱鬧。
在牌樓的後方就是他們住的長屋了,照片上只看得到屋頂。
這種景觀在拉讓江上游處處可見。[拉讓江貫穿了婆羅洲的心臟地帶,延河分佈著許多的原住民部落。這些原住民幾乎都是靠這條河在生活...
這張照片是在中午拍攝的,那是位於拉讓江的很上游部份。
這條河一年四季就如照片看到的奶茶色那樣,上游的原住民都是靠這河在過生活。那些人是在河中洗澡、洗衣服。
岸上的不是躺著一根很大的樹幹嗎?那是當做碼頭用的階梯。
再往更裡面看可以看到一群人站在一個牌樓之下,牌樓上的字是標示著這個甘榜的名稱及地點。牌樓下的居民都是駐足在村口等著往來的快艇,也許是在期待親友的到來、或是剛好經過停下來看熱鬧。
在牌樓的後方就是他們住的長屋了,照片上只看得到屋頂。
這種景觀在拉讓江上游處處可見。[Aloke and Rajang River....。]
透过镜头看世界。...
透过镜头看世界。...
我的攝影朋友宋志明兄ARPS,當年以一台“ASAHI PENTAX”單鏡頭反光機, 不知羨煞多少影友, 在一次我們赴長屋進行攝影時﹐長屋的小朋友們圍著老宋,圖透過老宋的鏡頭看看長屋外的美麗世界.(攝于70年代)
[Photo by Chua Chong Hian]
我的攝影朋友宋志明兄ARPS,當年以一台“ASAHI PENTAX”單鏡頭反光機, 不知羨煞多少影友, 在一次我們赴長屋進行攝影時﹐長屋的小朋友們圍著老宋,圖透過老宋的鏡頭看看長屋外的美麗世界.(攝于70年代)
[Photo by Chua Chong Hian]
1927s story in Old Street
這排位於海唇街,建於詩巫開阜初期的古老店屋照片,保留至今不容易,這張照片攝於,中華民國15年,也就是公元1926年,兩年後的1928年詩巫全市大火被燒燬了,圖片前方的大雨樹是目前還屹立在永安亭大伯公廟,這類的古老房子,是早期南來華人在馬來西亞的典型格式,是高腳木板式,有木梯階三五級,登上長長的長廊,是公用的,底樓開店鋪作生意,二樓充住家,生活簡單,年復一年,前人走過了幾許曲折的不平道路,才有今天的坦蕩大道.
Old days old time.
Old days old time.
看我們的長舟都積滿幾個人數天的糧食,有一皮箱被塑膠袋緊緊包裹的是我們的攝影機呀,我們是耽心行舟水時水花會弄濕它,特加保護.走在前頭"牛仔"裝扮的是誰?宋志明是也,值得一提的是,每次我們的長屋之旅,都是他安排的,因宋太曾秀鸞是這個小鎮的人.
看我們的長舟都積滿幾個人數天的糧食,有一皮箱被塑膠袋緊緊包裹的是我們的攝影機呀,我們是耽心行舟水時水花會弄濕它,特加保護.走在前頭"牛仔"裝扮的是誰?宋志明是也,值得一提的是,每次我們的長屋之旅,都是他安排的,因宋太曾秀鸞是這個小鎮的人.
Old Story Old People
Old Story Old People
五十年代的攝影人,提起打鐵街首都照相館,似乎無人不曉,老羅?何方神聖﹖首都照相館創辦人羅日勤是也,首都照相館+老羅就是當年攝影界的權威頂尖人物,是實不為過,當年老羅英姿颯爽,風流倜當,加上他是攝影界紅人,在當年的商場確有他的一席,老羅的首都照相館專拍結婚人像,全家福,當然這還是黑白的世界,當年還沒有彩色的年代,老羅還有一門將相片上色的功夫,這在今天看來,是那麼"老土"可在當時可是了不起的手藝了,首都照相館也隨著黑白照片的沒落而結束營業,我們的友誼就從攝影的基礎上開始聯繫了।.
認識了老羅,他知道我喜歡收集古老的照片,他給了我不少攝自五十年代的老照片,不收分文,代價是我必須在大排檔開兩瓶啤酒"招待"他,老羅特好"杯中物"我們長在街邊的小灘"把酒問青天"皆大歡喜,不久老羅隨著孩子們移居古晉,我們就沒有了聯絡,幾年後,老羅就離開這個世界,永遠和我們永別了.
老羅給我的那些老照片,我當珍惜,我喜念舊,我也常回憶,已離去且曾經在記憶中有過痕跡的人與事
五十年代的攝影人,提起打鐵街首都照相館,似乎無人不曉,老羅?何方神聖﹖首都照相館創辦人羅日勤是也,首都照相館+老羅就是當年攝影界的權威頂尖人物,是實不為過,當年老羅英姿颯爽,風流倜當,加上他是攝影界紅人,在當年的商場確有他的一席,老羅的首都照相館專拍結婚人像,全家福,當然這還是黑白的世界,當年還沒有彩色的年代,老羅還有一門將相片上色的功夫,這在今天看來,是那麼"老土"可在當時可是了不起的手藝了,首都照相館也隨著黑白照片的沒落而結束營業,我們的友誼就從攝影的基礎上開始聯繫了।.
認識了老羅,他知道我喜歡收集古老的照片,他給了我不少攝自五十年代的老照片,不收分文,代價是我必須在大排檔開兩瓶啤酒"招待"他,老羅特好"杯中物"我們長在街邊的小灘"把酒問青天"皆大歡喜,不久老羅隨著孩子們移居古晉,我們就沒有了聯絡,幾年後,老羅就離開這個世界,永遠和我們永別了.
老羅給我的那些老照片,我當珍惜,我喜念舊,我也常回憶,已離去且曾經在記憶中有過痕跡的人與事
50s postcard in Sibu
都說了70年代才有彩色相片嗎?那麼這張攝于50年代詩巫碼頭的彩色相片,還是七彩繽紛呢?說來還是有一段小故事要講,其實在50年代初期美國kodak公司已開始有生產彩色"菲林"及沖洗彩色相片了,當時還未普遍化,世界性尚且如此,何況本地?,故林寶昌,他當時通過郵購方式從美國訂購一些彩色"菲林"進行攝影工作,他常拍攝一些本地的風景及內陸地區民族的生活點滴,寄去美國製作明信片(post card)在他位于詩巫楷街的長屋商店(long house store)售賣,製作一張彩色明信片需要美國來美國去的,美國有多遠呢?地球的那一邊,對現代人來講,真不可思議,在50年代的攝影人來講,的的確確他們是有這種毅力與精神的.圖中詩巫大伯公碼頭,當時行駛拉讓江上下游的船舶與碼頭都是木制的,岸上一片繁忙,木船後面突出船身的方型體是何物?廁所是也.
Monday, July 12, 2010
Sunday, July 11, 2010
Saturday, July 10, 2010
Thursday, July 8, 2010
经典中的经典...
经典中的经典...
[Photo by Yung Sun]
提及经典大家都把它与古典混为一谈。其实经典是生活累集下来的点点滴滴、被後人有意无意发觉、浮出台面谩谈、成为经典之说。随着时光消逝、很多周边小节为人所忽视的、突然明亮起来、寻根问底、就产生怀旧、也就是後人所谓[考古]之说,....。欲寻找经典旧影、得往乡镇寻宝、因为那里生活节奏慢、人们衣食住行、还是非常保守、不像城市生活、把旧的去掉、再来重塑、在过度作假中、如何导回古早味、人类就是生活在这种矛盾激化中、演绎一场另接一场的悲欢而不知。....
[Photo by Yung Sun]
提及经典大家都把它与古典混为一谈。其实经典是生活累集下来的点点滴滴、被後人有意无意发觉、浮出台面谩谈、成为经典之说。随着时光消逝、很多周边小节为人所忽视的、突然明亮起来、寻根问底、就产生怀旧、也就是後人所谓[考古]之说,....。欲寻找经典旧影、得往乡镇寻宝、因为那里生活节奏慢、人们衣食住行、还是非常保守、不像城市生活、把旧的去掉、再来重塑、在过度作假中、如何导回古早味、人类就是生活在这种矛盾激化中、演绎一场另接一场的悲欢而不知。....
潮来潮去何时了...
Wednesday, July 7, 2010
婆罗洲神木 Agathis
婆罗洲神木 Agathis
在婆罗洲内陆行、走在前面的土著响导告诉我:山有山神、木也有木神。当森林被大事砍代的时候、山神开始哭泣了。於是天下雨洪水淹没山村城镇、正是大自然的诅咒的时後。同时土著响导还告诉我、当人伐木烧岜的时候、也是木神逃离山林的时刻。那年在婆罗洲雨林之行、我曾拍下的[神木]底片全部走光、也不知是巧合、还是?
Monday, July 5, 2010
吴冠中油画
吴冠中不仅为人低调、朴实简单,而且他从不讲套话,都是直抒胸臆。在他将作品捐赠上海美术馆、中国美术馆的开幕式上,他也言简意赅。他说,“今天,我就讲49个字”,那就是49个字,一个字都不会多;他说:“今天,我讲三句话”,就真的是三句话,一句话都不会多。而这种高度的浓缩性、提炼性,在他的艺术作品中同样有鲜明体现。比如早期的画作《水乡》,“黑的屋顶白的墙,江南民居的典型风格,他用极其简练的笔触,高度概括、凝练又传神地表现出来,可以说抓住了要害。”高云认为,吴冠中的最大特点是把西方艺术和中国艺术在本质上进行了把握和融合,在掌握了各自精华后通过自己的提炼形成独特的面貌,“他的艺术是开创性的、启迪性的、引领性的,会在中国美术史、尤其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占据很高的位置。”
吴冠中油画
吴冠中油画
Sunday, July 4, 2010
长屋行。...
长屋行。...
外地朋友到访最大的兴趣就是到长屋走走看看、或夜宿长屋一晚、體验热带雨林生涯。古晋渡假村就有许多[长屋]期待他们、他们反而觉得很假。待他们真的雇船到了那里又大失所望。那是他们资料又多半在国外韦本、或早期杂誌所言。时代会进步、地方会发展、今天长屋早已今非昔比。
早年我们是追随摄影前辈足迹走访长屋、还能发觉长屋的原始韵味、落後更接近原始、让我与同行拍了不少[经典画面]。这些画面今日已难寻至。其实长屋行还能发觉许多前人忽略人文景观、生活点滴、烟没的长屋班顿、热带雨林美食佳肴。早年国外学子来此撰写毕业论文、在长屋一晃就半年、与当地人共饮共住形同一家人、他们的观点与游客的瞧奇心态有天壤之别。
所以长屋行、可以以摄影绘画文字不仝观点出发、寻求价值观所在、一定有另外的收获。
外地朋友到访最大的兴趣就是到长屋走走看看、或夜宿长屋一晚、體验热带雨林生涯。古晋渡假村就有许多[长屋]期待他们、他们反而觉得很假。待他们真的雇船到了那里又大失所望。那是他们资料又多半在国外韦本、或早期杂誌所言。时代会进步、地方会发展、今天长屋早已今非昔比。
早年我们是追随摄影前辈足迹走访长屋、还能发觉长屋的原始韵味、落後更接近原始、让我与同行拍了不少[经典画面]。这些画面今日已难寻至。其实长屋行还能发觉许多前人忽略人文景观、生活点滴、烟没的长屋班顿、热带雨林美食佳肴。早年国外学子来此撰写毕业论文、在长屋一晃就半年、与当地人共饮共住形同一家人、他们的观点与游客的瞧奇心态有天壤之别。
所以长屋行、可以以摄影绘画文字不仝观点出发、寻求价值观所在、一定有另外的收获。
Saturday, July 3, 2010
Thursday, July 1, 2010
Subscribe to:
Posts (Atom)